在盘州市的土地上,有这么一段“守护者”的故事。
1936年3月28日,红军在富源县东门外遭敌机轰炸,牺牲了7人,其中红军战士赵文荣身负重伤,当晚随大部队驻升官坪、胜境关一带。红军了解到当地邹学孔是位思想开明、为人正派、贤达仗义、有胆有识的乡绅后,于3月28日深夜将已不能继续行军的伤员赵文荣悄悄转移到邹学孔家。
得知红军来意,邹学孔心里着实有些犯难:若收留这位红军伤员,等大部队走后,国民党政府肯定要搜查。一旦走漏风声,不仅红军伤员安全难保,连自己身家性命也不堪设想。不答应吧,眼看着这个多处严重受伤、气息奄奄,且无亲无故的小红军又良心不忍。片刻之后,他咬咬牙,向领队的红军表示愿意接受。红军干部作了交代,随即离去。
待护送伤员的红军离开,邹学孔将小红军清洗干净安顿好,自己才上床休息。但他睡意全无,脑子里总在盘算如何掩人耳目,保护并医治好红军。
第二天太阳才露头,邹学孔便催促妻子郝氏请了村上土医生佟三奶奶前来,并说是自己远房亲戚被土匪伤着,请其帮忙救治。热心的佟三奶奶也不细问,便将随身带来的一些草药调和、煎熬,就给伤者外敷内服。之后,她三天两头来看望、换药。但因伤势过重,加之受医疗条件限制,两个多月后,赵文荣的伤势渐渐恶化,最后没能挽救过来。
邹学孔在与赵文荣朝夕相处中,彼此感情已融合,都把对方当作自己的亲人。面对亲人离去,邹学孔很伤心,买了一口杉木棺材,几刀棉纸、草纸,将这位年轻的红军烈士收殓好后,找了几个邻居帮忙抬到丛林中安葬,并垒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每年清明节,邹学孔都带着家人给这位异乡的长眠者烧香祭奠。
1954年,邹学孔公开给赵文荣垒坟,并竖了一块青石小碑,亲书墓志。至此,世人才知这里长眠着的是一位英雄红军烈士,这就是红军赵文荣烈士之墓,亦称“红军坟”。
图为解放后乡绅邹学孔为红军战士赵文荣刻的碑文
邹学孔之子邹广阳、邹广周哥俩在很小的时候,每逢正月初一、清明节,总是记得父亲带着他们来给“赵叔叔”上坟。而父亲只是淡淡地告诉他们,“他是一名红军,我的兄弟!”哥俩还发现,每年清明节时,父亲总是带上他们先给“赵叔叔”挂青后,才到自家的祖坟。而父亲对“赵叔叔”的这份情感,直至1983年76岁去世前夕,哥俩才知道有多深厚。
“他是我们的亲人,我老了,你们要子子孙孙、世代世代传承下去,要去看他,给他扫墓、挂纸……如果他的家人来找,可以让他们把遗骨带走,坟墓留着。除此之外,不准任何人迁移。”邹广阳之妻胡小菊,至今还记得家公临终前留给一家人的嘱托。
一句嘱托,永远惦念。如今,邹广阳、邹广周哥俩已经有了曾孙,一家总计20余口人。而在父亲走了以后,哥俩总是按照父亲的方式,带着家人,风雨无阻延续着这份守墓情怀。至此,这座墓地的“守护者”,从邹学孔开始,已经跨越了五代人83载,而“守护者”的故事仍在继续……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邹氏家族的世代守护,是革命前辈用鲜血为人民守护的结果。当代纪检监察干部,更应在缅怀先烈中自觉传承革命精神,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建设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奉献不朽之力。
(盘州市纪委监委 林梦楠 刘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