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49年11月9日,起义飞机降落天津后全体飞行员合影留念
张镒(1917年—1996年),别名一却,号称三乐翁,世居盘县平街(现盘州市双凤镇)。
张镒从小志向远大,成绩优异,盘县就读小学毕业后赴贵阳市导文中学深造。时值抗日救国的非常时期,他身为学校学生会主席,参加了贵州省学生救国团主席团,带领同学游行示威,演讲宣传,抵制日货。但当局的限制镇压,对首要人物的严密监视和勒令退学的报复,使他萌生了投笔从戎的思想,在同乡及同学的帮助下,满怀悲愤和报国的期冀。
1933年5月,张镒独自从贵州辗转到南京,投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并于1933年7月顺利通过考试,进入军校第十期步兵科学习,开始了3年多的军事训练生活。毕业后经选拔,于1937年初进入中央空军军官学校第九期轰炸科学习飞行,由此开始了他30年航空事业生涯。1939年6月就任空军军士学校飞行教官,1944年被派往美国留学,先后毕业于道格拉斯高级轰炸飞行学校和奥斯汀空运飞行学校。
1946年秋回国后,张镒在上海空军任飞行技术检察官。后经争取,1948年进入中美合办的中国航空公司任驾驶员。当公司1949年5月从上海迁往香港后,由周恩来领导、李克农、罗青长策划的“两航”(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起义,让他点燃了向往祖国广阔天空,向往人民航空事业的希望。
1949年11月9日清晨,张镒驾驶的美制飞机由香港启德机场腾空而起向北飞去,同行的共12架飞机,为防备被中途拦击,飞行高度在2900米的云顶之上,一旦发现敌情便降低高度飞入云中。另一方面,电报不断从机上发往香港,对外造成正常飞行的假象。
作为北飞机长,张镒在“南起宏图,声振中外”的两航起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起义终于成功!当飞机分别在北京和天津机场降落后,受到了中央和地方党政军领导的热烈欢迎、高度赞誉。张镒作为飞行人员联谊会主席,作为起义人员代表致答词,并表达了立志建设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决心。
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张镒满腔热情投入到新中国民航建设事业中。解放初期,他参加了重要的专包机运输和国际航班任务,包括紧急运钞任务,稳定了边远地区的经济供给和政权稳定。1952年至1953年又参加了和平解放西藏的空投工作,出色完成任务,荣立二等功。1953年获劳动模范称号,得到军委民航局通电嘉奖。
50年代中期直至文革止,张镒长期从事我国通用航空飞行领导工作,对开拓和发展中国民航通用航空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30年的飞行生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飞行轨迹遍布大江南北,其中也包括了家乡盘县的天空。作为新中国首批飞行人员,他带飞培养了一大批飞行骨干人才。解放后他历任飞行、技术、训练、业务、科研诸方面要职,直至中国民航总局司局级顾问。
1996年11月26日,张镒在北京逝世,党和政府在八宝山公墓大礼堂为他举行了追悼会,表达了对他在民航发展史上书写的灿烂光彩的钦佩与敬意及对他高度的爱国主义、满腔热忱一生报国气节和人品的崇敬和尊重。追悼会挽联中“两袖清风领义旂,一生报国无遗愧” 及“精神永存,垂范后人”,正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和公正评价。
(盘州市纪委市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