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龙天佑总兵故居
龙天佑出生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彝族土司,家业丰厚。明末清初龙氏家族从善德营(盘州市旧营乡)搬至簸箕营(盘州市保基乡冷风村),从此祖祖辈辈定居于此。龙天佑故居为四合院式建筑,坐南朝北,现留存有7间正房,3间厢房。
龙天佑自幼聪明过人,习武善战,志在有朝一日能建功报国,为民解忧。其父亲是明崇祯年间普安州同知,在父亲逝世后,龙天佑沿袭普安州同知。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龙天佑归附清王朝。当时吴三桂举兵反清,刚接任普安州同知的龙天佑与永宁彝族土司沙启龙,建立盘江桥帮助清兵渡江,并率地方兵力跟随清军征伐吴三桂。此次战争中,龙天佑战功显著,深得朝廷赞赏,被授以总兵官职,人称龙总兵。
任职期间,龙天佑忠于朝廷、一心为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所管辖之地的汉、彝等种族之间都能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商贾顺利通达,受到区域内人民的爱戴。可惜的是,正值为国尽忠、为民尽职的大好时光,年仅四十六岁的龙天佑却过早地离世。
由于生前功绩卓越、影响深远,去世后龙天佑被朝廷追封为光禄大夫左都督,享正一品官衔。其墓碑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修建,碑上用楷书镌刻着“皇清特授光禄大夫左都督正一品总兵官大柱国显考龙公之墓”的铭文,也是对他卓越功绩的肯定。
龙天佑虽英年早逝,但他在管辖区域内轻苛捐杂税、鼓励民族交流,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的贡献却被世人铭记着,而有关他搬迁居住地、征伐吴三桂等故事也一直被广为传颂。
据说,龙天佑从善德营搬迁而出选择居住地时,背了一个大簸箕到八大山择地,上到山顶后正值狂风大作,其将簸箕随风抛出,三天三夜后簸箕才落地,落地的地方就被定为居住地。此地四周群山环绕,犹如营垒,中间平坦,形似“簸箕”,故名为“簸箕营”,此名沿续至解放前夕,后发生了变化,叫其谐音得名“保基营”,简称保基,也就是现在的保基苗族彝族乡。
龙天佑总兵一生爱好和平,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归顺清王朝;重视团结,以民族共同繁荣为重,维护区域稳定发展;拥护统一,积极抗击吴三桂叛乱,维护朝廷权威,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龙氏一族官职从总兵、土知府、安抚司、同知、土判官到土千总等,从明代到清代都紧跟朝廷,袭职相传,也成为如今挖掘彝族文化的瑰宝。(盘州市纪委监委 刘佳清)